诗分三段,结尾几乎相同,只改动了一字,其怨愤之情,回环往复,真有“摧肝摘肺”之效。
这首诗与《魏风》里的《伐檀》《硕鼠》倒是一脉相承。
《唐风》其实就是“晋风”。晋被燕、赵、魏三家分割而亡,《诗经》里有《魏风》而无“赵风”、“燕风”,编排上又让“晋风”居于《魏风》之后,且遮遮掩掩不说“晋风”,而说《唐风》,真让人纠结。
古人解释《唐风》,说这块地皮早先是帝尧、夏禹建过都城的地方,这里的民众仍然保持着尧帝俭约的遗训,所以采诗官收集到这些诗后,就叫他《唐风》。
这种解释是否正解,只能姑妄听之了。尧是圣君,万世楷模。我们综合同为晋地的《魏风》,加上现在《唐风》里的《鸨羽》,晋的所为当当得起这个“唐”字么?
另一首值得一读的是《葛生》,这是一首悼亡诗,写得极为沉痛。通过独白和叠句的表现手法,将“生不能同衾,死亦要同穴”的情感诉求,渲染得入骨三分。
夏之日,冬之夜。百岁之后,归于其居!
冬之夜,夏之日。百岁之后,归于其室!
“夏之日,冬之夜”颠倒为“冬之夜,夏之日”,活画出了诗中主人公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的永无终竭的怀念之情。
清人姚际恒认为“冬之夜,夏之日”这两句特别奇妙,仿佛可以让人看到时光的流转似的。今人朱守亮说《葛生》一诗,不仅是悼亡诗的鼻祖,也是悼亡诗的绝唱。这个倒是确论。
《采苓》是另一首值得一读的诗,主要写对听信谗言这种行为的深深厌恶。
晋国因听信谗言而构成的冤案莫过于 晋献公逼死太子申生一事了。这首诗就是因此而发的感慨。
申生被谗杀一事,《史记·晋世家》有详细记载。
申生是晋献公与他父亲晋武公的小妾齐姜生的儿子。这又是一出狗血剧。但不管怎么说,申生是他的长子。不幸的是,齐姜命短,不久即亡,晋献公旋即又纳两名妃子,一人生了一个儿子,大的叫重耳,小的叫夷吾。后来又纳一妃,这个妃子生的儿子叫奚齐。妃子一多,儿子当然也多。这个晋献公一共生了八个儿子,其中以太子申生、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最为贤德。可晋献公最宠幸的是奚齐的妈 骊姬,这就必然要出问题。
果然,仗着受宠,骊姬要晋献公立自己的儿子奚齐当太子。
要越过前面这么多优秀的哥哥而上位,这个难度系数不是一般的高。但骊姬通过不懈的“努力”,居然成功了,结果是太子申生自杀,公子重耳和夷吾逃亡。
这一结果几乎让晋国崩溃,所以诗人对于谗言这一行为深恶而痛绝之。
谗言之辈较之于谄媚之徒,两者有交集之处,但表现形式却有所不同。
进见谗言者,多为嫉妒而起,希图取而代之;而谄媚之徒,则是一味巴结逢迎主子,以期保住既得利益,进而获得更多好处。当然,有时候,这两种手法则是交替使用的,并不能分出彼此。
《唐风》中的《椒聊》一诗,有“硕大无朋”一词,虽说是形容男子的,但据我们查阅的词典对于这一成语的解释,到底还是有些意外。
《杕杜》一诗,有“独行踽踽”一词,显然是“踽踽独行”的初始版本。但凡读到此词,不免就会让人生出一种落寞之感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